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濂次子。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官中书舍人。精篆、隶、真、草书。尝见梁草堂法师墓篆及吴天玺元年(二七六)皇象书三段石刻,观之至忘寝令,遂悟笔法。大篆纯熟姿媚,小篆之工为明朝第一。濂每见佳处便曰:“写老夫名足可传世矣。”高皇谓:“小宋字画犹媚,如美女簪花。”行书亦有气韵。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笔法沉顿雄快,兼篆、籀,急就之能,不独步骤旭、素也。卒年三十七。
眭明永(?1582--1645)字嵩年,江苏镇江丹阳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举,此时年已六十。上春官,不第。谒选华亭教諭,楷模多士,为一时所称。为人放浪诗酒,常随意戏謔悲歌。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城时上吊自杀,不得死。随后又投水自尽,再被救出。最后终不肯投降而被杀。擅画,亦善楷、草书。明永性慷慨好义;为古文诗歌,才气奔放;楷书颜鲁公法。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祖籍江西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家山(今临川区)。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以博学饮誉海内,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 才、“名布天壤”,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很少有人提到他的书法,书名实为其文名所掩。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风流蕴藉,劲健潇洒。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今清陶乡)。父陶煜(上虞县尹)、叔陶复初(书画家)。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八月,黄岩方国珍起义,陶为避兵出游浙东、浙西,向张翥、李孝先、杜本学习经文诗词,向舅赵雍学书法。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卷、《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王逢年,字舜华,初名治,字明佐,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少为诸生,试以义多入古文奇字,为有司所黜。作五敌诗谓慢世敌嵇康,缀文敌马迁,赋诗敌阮籍,述骚敌屈、宋,书法敌二王。书学十九体,必归晋法,尝自号小王右军。《昆山人物传》、《列朝诗集小传》。明朝时,昆山人王逢年收藏了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王毂祥(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一五二九)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善写生,渲染有法度,意致独到,即一枝一叶,亦有生色。为士林所重。中年绝不肯落笔,凡人间所传者,皆赝本也。书仿晋人,不随羲之献之之风,篆籀八体及摹印,并臻妙品。卒年六十八。王毂祥书法为画名所掩,他的书法主要受吴门书家影响,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
王璲(?-1425),字汝正,以字行,号青城山人,明代遂宁(今四川遂宁)人。永乐(1403-1424)初官翰林检讨,直内阁,仁宗时下狱死,赠太子宾客,谥文靖。工时文,小楷、行书法晋人,皆雄秀。亦能画。
王问(1497~1576)明代官员。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因思念老父,未赴任,即弃官归家。书法类米芾,又似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等。
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百谷、百谷、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广长闇主、松坛道人、松坛道士、长生馆主、解嘲客卿,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移居吴门。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骏发,名满吴会。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北京,在袁炜家任记室,辑《燕市集》。四十五年(1566)访慈溪、宁波,归著《客越志》。隆庆元年(1567)再至京师,辑《燕市后集》。万历十四年(1586)曾与汪道昆、王世贞、屠隆、汪道贯、汪道会等在杭州共举“南屏社”。吴中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穉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同时期山人布也以诗名者十数,而穉登为最。万历二十二年(1594)与陆弼,魏学礼等被召参与御史。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云:“穉登妙于书与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游居录》谓其“隶书遒古,大胜真、草。”王世贞云:“百谷出入淳父,公瑕,而加尖峭。”周之士谓其“百谷瘦而不露骨。”。
邢慈静,明代万历年间人,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山东临邑人。她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邢慈静幼年受九嫂杨氏(杨梦山之妹)影响学习律诗,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习书法绘画,晚年临摩《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邢慈静直到28岁才出嫁,晚嫁的主要原因是母亲疼爱女儿,发誓:“非贵人不嫁”。于是,一直拖到28岁才让邢慈静嫁给惠民县人、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马拯。邢慈静幼年受九嫂杨氏影响学习律诗,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习书法绘画,晚年临摩《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邢慈静一生诗画皆绝,史载她:“博学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侗齐名。”其传世的书画作品大多是上乘精品,国内外博物馆多有收藏。邢慈静晚年回到娘家寡居事佛,书斋名“芝兰室”。邢慈静后半生的生活非常不幸,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不幸失去一位18岁的爱孙,身心蒙受到巨大的创伤,生活十分凄凉。明末,她的娘家也败落,无依无靠,自撑门户,非常艰辛。但是,她仍克服困难,刻成《之室集帖》,为世人留下宝贵文化财富。诗作有《非非草》。她不但能诗,而且好书、善画,是明晚期的著名才女。邢慈静是《武定明诗钞》收录的惟一女性。
流传于世的邢慈静书法绘画作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国内知名的博物馆。其诗作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有对历史人物的感叹,如《读三国志》:“抱膝长吟道自尊,一时鱼水感深恩。当年若稳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有对兄长的思念,如《九日思兄》:“千里愁多病未苏,登高无力倩人扶,黄花此日开应遍,曾有新诗上卷无?”有借对自然风光、花草树木的细腻描写,抒发个人胸怀,如《题九嫂后院石榴》:“榴花小院未开残,绿叶成荫子一团。为语主人须爱惜,休教风雨恼酸酸。”因为向佛,她的诗中有不少和佛有关的作品,如《有感》:“忏悔身心谈幻情,名香一柱读心经。从今细悟无生理,要上莲花顶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