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正朝纲大义灭亲 王羲之锋芒初露
2018-04-15 作者: 玉案一家人
第三十五回正朝纲大义灭亲 王羲之锋芒初露
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Www.Pinwenba.Com 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回说到朝廷已经知晓了王敦要造反的消息,开始准备兵马对付王敦。公元323年,王敦移兵安徽当涂,想要在那里起兵造反。晋明帝也微服视察了芜湖,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双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就在这紧要的关头,王敦却病倒了,而且病的很重,弥留之际,亲信钱凤问他:“如果你遭遇不幸,后事怎么安排?”王敦说:“现在只有三个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我死之后,解散军队,归附朝廷,以保全门户。中间的办法是,你们就退回武昌,收兵自守,仍可以为国家作贡献。下下之策就是乘我还活着,你们顺江而下,倘若侥幸,说不定会一举成功。”钱凤心领神会,对属下说:“王敦的下下之策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于是起兵造反。这时朝廷已发下讨伐诏书,让王导领兵平叛。王导表明了态度“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决定大义灭亲,全力讨伐王敦,钱凤的部队出师无名,和王导的大军一触即溃,王敦知道后忧愤而死,他一死,叛军立刻就分崩瓦解,王敦的叛乱被平息了。
平叛之后,晋明帝采纳了大臣的提议,挖出了王敦的尸身,烧毁了他的衣冠,并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头颅被斩下后与沈充等人的头颅一同被挂在城南朱雀桁上,向平民展示。事后,王敦的尸首也没有人敢收葬,尚书令郗鉴看不下去,就建议朝廷让王敦家属收葬,王敦才算入土为安。王敦覆灭后,晋明帝停止了对王敦党羽的追究,王氏家族也没有被牵连,王导等人反而加官晋爵,王导封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又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但大义灭亲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王导都推辞了没有接受。王敦死后的朝廷格局依旧是“王与马,共天下。”但不同的是晋明帝司马绍看得下去,王导也就更尽力了,他就此成了辅佐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皇帝的重臣,这就是王家的两兄弟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的故事。
琅琊王家在东晋政坛上失踪了的人叫王旷,东晋南渡的建议最早是由王旷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他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的百年基业。论功劳,王旷应该排名第一。论背景,王旷的母亲和司马睿的母亲是姐妹,他和司马睿的关系应该更近。但这样一个人却从东晋的政坛上彻底地消失了,我很好奇,因为他是书圣王羲之的父亲。公元303年,王旷被任命为丹阳太守,来到建康,他到任仅一年,就遇上了右将军陈敏造反,王旷被逐,逃回了北方。正是这次短暂的南行,为他后来的南渡建议打下了伏笔。同年,王旷的夫人在江苏无锡的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王羲之,字逸少。据史书记载,公元309年的夏天,王旷带兵北伐,在与刘聪的作战中,兵败失踪。王旷真的失踪了吗?在唐代张怀瓘的《书断列传》中说道:“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他七岁善书,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的枕下发现了前代的《笔说》,就偷偷地拿来看。他的父亲知道后问他:‘你为什么来偷看我的秘密。’王羲之笑而不答。按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推算,王羲之十二岁时是公元314年,父亲王旷是在家里的,而且后来王羲之在父母的墓前发誓再也不出来做官,说明王旷并没有失踪,他一直在王羲之的身边。由于缺少史料学生不敢妄评误人,所以大家只要知道王羲之有这样一个父亲就可以了。
王羲之,号澹斋,他历任过东晋的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和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中发现了的《笔说》,史料证明这本书就是蔡邕的笔法论《素书》,《素书》怎么会到了王旷的手里?这要从王羲之的母亲说起。王羲之在父母的问题上很叫人同情,因为他不但有个迷一样的父亲,还有个让人说不清楚的母亲,在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的《王氏宗谱》里说,王羲之的母亲出自河东山西夏县卫氏,而且现在就只有这么一条表述。它的作用仅仅可以用来证明卫夫人和王家可能是亲戚,因为卫铄也是河东安邑人。在元代的《衍极并注》里记载王旷的这本《笔说》是卫夫人给的,而且他们的关系是世为中表,也就是亲戚关系,所以《素书》到王旷的手里是可信的。
那蔡邕的笔法论又是怎么到了卫夫人手里的?纵观史料没有明确的交代,虽然卫夫人师承钟繇,但卫夫人出生的时候(公元272年),钟繇早就死了(死于公元230年),所以卫夫人不可能从钟繇手里得到《素书》。又根据元代《衍极并注》里的记载,卫夫人的书法是蔡邕的女儿蔡琰亲自传授的,这也不对,蔡琰生于公元177年,卫夫人出生时,蔡琰要是还活着也年近百岁。所以卫夫人得《素书》的过程是个迷?但自王羲之以后,这本书的传承在元代的《衍极并注》就交代的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话说王羲之偷看《素书》的事情被父亲王旷发觉了,王旷说:“你怎么要偷看我的秘籍。”王羲之被人看破了贼事,居然还能够笑而不答,可见书圣的心理素质异于常人。当时王旷觉得儿子才十二岁,怕他不能保守家藏《素书》的秘密,就对羲之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王羲之不干了,跪倒在地说;“您就让我看吧,等我长大了再看,会耽误了孩儿少年时的发展。”王旷一听觉得儿子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卫夫人知道后,流着眼泪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他将来一定能超过我。”
王羲之书法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叔叔王廙(yì),王廙在当时的名头很大,大家都说他的书画在南渡过江的文人里排名第一。而且王廙除了能书善画,还通晓音律、射御、博弈、杂艺等学问,是一个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通儒。此外他还是继汉代的蔡邕之后第二个将书、画等艺术相结合的人,他提出了书、画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要因袭前人,而要闯出自己的路子。王羲之后来就是遵循这一原则成了中国的书圣。但不好的地方是不因袭前人并不等于全盘否定前人们好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王羲之是走了极端的,所以历史上才会有了“右军书成,而汉魏晋之风尽废。”的说法。意思是王羲之从汉魏晋的书法里吸收了养分,但他学成之后把汉魏晋书法里的古风给抛弃了。说得直白点,王羲之是借了古人的鸡,下了自己的蛋,完事后把鸡给杀了,好像有点不够意思。
王羲之的第二个书法老师就是卫夫人,《唐人书评》里说:“卫夫人的字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夫人虽然师承钟繇一脉,但因为她是个女同志,所以字中难免有些流盼妩媚的笔法。王羲之把这些东西也学了,后来王羲之潜入敌后到北方去遍游名山,看见了李斯、曹喜的字,又看到了钟繇、梁鹄的字,还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和张昶《华岳碑》,
王羲之才知道卫姨妈教自己的钟繇笔法是“女生版”的,心里很纠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知识产权,坚决抵制盗版产品,不然您就王羲之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王羲之闻道的时候还很年轻,所以他决定改弦更张,背叛师门,开始专心学习古人的碑帖。在草书上王羲之师法张芝,把张芝草书里的骨力和筋肉都写得很到位,只是熟练程度不及张芝。他在楷书上师法钟繇,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飞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钟繇笔法中过多的捺笔改成了曲折,把钟繇外拓的笔法内敛,这种变化虽然让字显得比以前的要好看了,但钟繇书法里的古朴韵味也因此减少了很多。王羲之除了草书和真书,对行书、八分书、飞白书、章草都有深入的研究,功夫也到了神仙的境界。说到神仙王羲之还和道教有很深的关系,欲知是什么关系?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