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中国宫廷乐舞。
据传是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是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舞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然而原曲在盛唐转弱后,就渐渐失传。
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苏十三所言的,现在最靠近原版的《霓裳羽衣曲》,其实并不是靠近最初的原版,而是靠近李煜和姜夔两人的版本。
真正的原版,其实是失传的。
尽管如此,流传下来的版本,但凡听了,都不会觉得太差。
而这些版本中,又以当初陈清风他们的清泠池阁的版本,为最佳。
并不是说其他人的不好,而是陈清风他们的,又一些别人没有的味道。
这个味道来源于,陈清风他们对霓裳羽衣曲的深入领会。
这个领会在于对白居易、元稹、王建、张祜等这些唐代大诗人诗作的反朔。
很多人的版本,对霓裳羽衣曲的理解,往往都是根据两个传说以及一些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来创作。
这两个传说,一个来自《杨太真外传》,一个来自《唐会要》。
《杨太真外传》记载:
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而《唐会要》中则说: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无外乎就是人仙情未了的情节而已。
用这些为基础,创作的《霓裳羽衣曲》,虽然乍听起来,也足够悦耳动听。
让人觉得非常不俗。
但是,如果加上众多大诗人的诗作理解,将他们所写的霓裳羽衣曲文字,变为音符,那无疑更会让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更上一层楼。
当初陈清风他们清泠池阁,就是这么去做的。
甚至为此,他们清泠池阁,还去找个一堆的网络诗词作者,去寻求帮助。
毕竟,诗词这回事,和音乐是一样的,不是懂行的,也就看看热闹而已。
比如这些诗人的霓裳羽衣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