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被称为三大内。
贞观时候,太极宫是大唐唯一的皇宫,是大唐当之无愧的最高权力中枢。李治当了皇帝后,大明宫随之建成,大唐的权力中枢随之转移到大明宫,太极宫冷清了下来。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将自己以前居住的王宅进行扩建,命名为兴庆宫。虽然大唐朝廷的各级官衙依然分布在太极宫和大明宫,但权力中心已经转移到兴庆宫,大明宫也慢慢冷清了下来,更不要说太极宫。
不过这段时间,冷清了多年的太极宫却分外地热闹了起来。
大明宫、兴庆宫先后建成,但太子所居的东宫却依然留在太极宫。皇帝李隆基带着贵妃杨玉环去华清宫泡温泉了,令新立的太子李玢监国,位于太极宫内的东宫,也就成了监国的太子李玢与大臣们商议朝事的地方。来来往往的大臣多了,冷清了很久的太极宫当然就热闹了。
住于东宫之内的李玢这几天很是兴奋。当了太子才没几天,父皇李隆基就令他代为监国,此前连旁观者角度都算不上的他,开始真正接触大唐的朝事。听着大大小小的大臣们向他禀报朝事,翻阅着厚厚一叠奏本,李玢心里的兴奋难以言表,甚至,他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权力在手的感觉真的是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的命运尽在掌握间,李玢发现自己再也不愿意舍弃了。
只不过他没有任何处置朝事的经验。但朝中有这方面经验的大臣不少,李玢也放下脸面。悉心向他们请教,只是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
他并不愚钝,而且可以用心智极其聪明来形容。生于皇室中的人,阅历甚多,许多处世之道他们都了然于心,集众人的意见为己见,这是掩藏自己不能马上下决断的弱点的最好办法。朝中大臣们对所有朝事都会表述看法,李玢就把大多的人。或者重要人物陈述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收到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现在的他,重要的朝事上都不能最终下决定,即使他代为监国也是如此,最后都要以奏报的形式告知皇帝李隆基,但份量较轻的那些事,他是可以与众臣们商议后。就马上做出最终决定,或者颁布实施的。这几天李玢的表现可圈可点,得到了许多大臣的另眼相看。
最终上呈李隆基决定的事,因为李玢附上了自己采纳了主流观点或者重要人物如郭子仪、韦见素等人的观点,挺有大局意识,得到了李隆基的欣赏。
李玢从大臣们的反应上感觉到了自己采取的做法的正确。也从李隆基的反应上收获了惊喜。李隆基在离开长安之前的三天,就令他代为监国处事了,如今他代为执掌国事已经过去了六天,这六天,李玢感觉是他这一辈子过的最辛苦。但也最充实、最有成就感的六天,比率军平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还更有成就感。李玢知道。平叛时候他虽然当了兵马元帅,但所有功劳都是别人做出来的,甚至他连决定都没什么下,即使别人反功劳戴到他身上,他也受之有愧。但现在不一样,所有的决定都是他最终拍板的,他的收获是实实在在。他心里充满了兴奋,自觉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
他有一种放开手脚,好好做一番事儿的冲动。
天黑了,终于空了点,扔下手中奏本的李玢准备用晚膳。又一天忙碌下来,他早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以前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的饥饿感觉起来过,这几天,好像天天如此,让他自己都觉得异常。诸不知,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耗能量,因为动脑太多,所以他才饿的快。
李玢一边吃食还一边想着事,此时的他完全进入了太子的角色,以太子甚至国之君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杨晞的重要性已经慢慢下降,李玢已经差不多忘记了他在御驾启程前往华清宫前请求杨晞帮忙的事。现在的他觉得大臣们对他的辅佐是理所当然的,并没什么人是特意帮他的忙,杨晞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了,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忙也能做好事儿。踌躇满志的他,期望更多了。
就在李玢一边用餐一边想着事的时候,有宦官来报,说是彭城郡王李倬求见。
李倬是李玢的长子,也是能和李玢商量事的唯一一个儿子,这近一年来李玢的决定,大多都是和李倬商量后得出的。李玢已经告诉了李倬,杨晞是他的私生子,是李倬同父异母的兄弟,请求杨晞的帮助,就是李玢和李倬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孩儿见过父皇!”李倬进殿后,恭敬地对李玢行了礼,“这些天父王太辛苦了,一日三餐都不顾上,孩儿甚是担忧。还请父王千万要注意身体,要合理休息,不要把身体累垮了!”
李倬的担心让李玢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李倬进来,不会只是问候这么简单,肯定还有另外的事禀报,马上喝退了下人。
“倬儿,父王可不敢不小心行事啊。”身边人都被喝退后,李玢停下了吃食的动作,挺是感慨地对李倬说道:“父王被立为太子才几天,陛下就令父王监国处事了,朝中大臣与父王交集并不多,父王做任何事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做的不好,被陛下斥责,让大臣们失望。”
“父皇,这几天你做的很好了,让孩儿非常的吃惊,真想不到,从来没处理过朝事的父王,竟然有这般能力,”李倬说着,压低了声音说道:“父王,孩儿可是听好些人说过,说这段时间父亲的处理方式让他们挺意外,也挺惊喜。有当年陛下刚刚即位时候的果断和雷厉风行,他们都说。要是陛下一直让父王处事,那将是大唐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