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烈审查的沂蒙特区交通规划,其实只涉及到公路。至于铁路,目前徐烈控制的区域有限,可以暂时不考虑。
这个公路规划,既是当前安置大量流民的需要,同样是基础建设的需要。
沂蒙特区,亦是沂蒙山区,包括公路等基础建设,大多数地方在原时空的发展严重滞后。徐烈这个规划,当然是要改变原时空那种落后的建设思维。
如果把徐烈所占莱芜、新泰、蒙阴、沂南、莒县、沂水、沂源等地用笔连起来,并将其延伸到海边的日照,我们就会发现,这片地形的交通是一条“鱼”,莱芜是“鱼头”,莒县及日照属于“鱼尾”。
徐烈的公路规划,其实就是在这条“鱼”上面作文章。
在这片不算太大的地盘上,徐烈在规划着龙国公路交通的未来。在徐烈看来,原时空的国道、省道、县道、村道等的划分有一定道理,被证明是好的方面,自然要发扬了,这也是穿越者的优势。
但是,原时空的道路等级,在现实中并未得到相应体现,徐烈就知道有一条通过甘南的国道212线,长期以来处于失修状态;而国道318线川藏段,到了高速公路都快要通了之时,其道路都经常被泥石流灾害给随时阻断。
因此,徐烈认为,但凡能称为国道的,必须是原时空的“一级公路”,也即双向四车道,中间有隔离带或绿化带的道路,否则,就不要说是“国道”;在徐烈看来,国道必须是省会与省会之间的要道,国道的义务就是把全国各省会连接起来;国道还必须把沿海沿边沿江口岸给连接起来,以对接全球交通网络。
省道,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公路布局,它的规划原则是相邻的县之间,都必须建设省道级公路,其建设规划为“二级公路”以上。譬如,原时空中蒙阴至平邑之间,貌似只有小道相联。省道,基本上解决了公路交通的网络化问题,因为县与县之间相通,会串起县内大部分乡镇。
县道,则是县内不通省道的乡镇,其建设标准为“三级公路”。
村道,原时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终于建好了“通村公路”,但客观地说,有些地方的通村公路,难以通行重车,甚至两辆中型车辆都无法错车。村道当然不追求随时随地都可错车的宽度,但每隔几百米,或在一个视线界域内,应该多建设几米的错车道。
至于在这四个等级之上的高速公路,应该作为“战略级公路”加以规划,它不受国道、省道等公路网限制,而且他一般也不会在乡镇一级的道路上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