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队的作战总结,很快便汇总到了司令部。总体说来,大家都在检讨,而犯错误最多的就是“心慌”,少数人说到刚上战场时有点“怕死”。至于各级指挥官,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反而要多一些,譬如重机枪问题,五营的使用恰当,但其他几营的使用却与战役初衷明显不符,导致整支部队的练兵效果弱化。
对于最初想保护马匹的作战计划,徐烈也在连长以上会议上进行了检讨,说自己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让敌军继续快速突击的话,有可能先导战场出现漏洞。
当然各营长在此时充分表现了拍马屁精神,譬如二营长唐战说,他进入战场后就感觉到了如果硬要留下活马,势必会出现更多问题,但他竟然没有指出来,所以他也有错。最后是每个营长都说自己有错。
“既然明知有错,又不提出,那就扣饷一个月,并在档案里记警告处分吧!”徐烈看着这些拍马屁的家伙,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
……
如果说战场总结,是处于立规矩的阶段,而且部队又获大胜,大家心情高兴,总结起来能够落到实处,属于比较容易的事。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却麻烦了。
因为抓到了山东巡抚张汝梅!从最初作战计划时,徐烈就有抓捕张汝梅的想法,当然以蒙山军强大的火力以及突击能力,张汝梅除非不进入猪腰子山谷,否则必然是被抓的命。
但问题就是,抓到张汝梅后怎么办?
从后世了解张汝梅,公开的资料极为有限,甚至连生卒年月都不详,说明身居高位的张汝梅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实际情况是,张汝梅1897-1899年担任山东巡抚,年龄已近六十,后世有关张汝梅的资料,主要有两篇有关山东拳民的奏折,在奏折中,张汝梅客观地分析了拳民与教民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拳民在先,教民在后,拳民是乡村护卫组织以防盗贼为主,而教民则是洋教传过来之后才有的,显然,在两种民众的冲突中,教民背后有“洋主子”,代表着洋人的想法或利益。
应该说张汝梅的看法是客观的,但到底怎么做决定却是朝廷的事。
现在的问题丢给了徐烈,张汝梅目前根本还没着手处理拳民之事,就成了徐烈的俘虏。说实话,不管任何人带队来进攻,徐烈都将鼓励部队抓俘虏,而不会故意赶跑什么的,当然战死了另当别论。
抓俘虏的意义,一是尽可能转化其中一些人,因为徐烈特别需要人才。但是,张汝梅却是难以转化的,因为袁勇作为进士与张汝梅其实是相识的,在张汝梅被抓到之后,袁勇就上前与张汝梅见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