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们好像见过。”黄月英看着诸葛亮,“咦”了一声,猛拍脑门:“别提醒我,我一定能猜出来……你是诸葛亮,对不对?”
看着黄月英清澈的眼睛明亮地望着自己,刘璋看到,诸葛亮突然眼圈一红,似乎在努力忍住心底最深的悲切。
这一刻,连刘璋似乎都被触动了。
…………
四科举仕辩论场,榆树街搭起宽大的帐篷,通过笔试的考生陆续进入。
四科举仕是百姓子弟唯一进入官场途径,通过则鲤跃龙门,没有通过则只能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荆益考试改革,州试已经不是最开始的一年两次,如果通不过,至少要等两年。
如果以后参加考试的人继续增多,这个时间还会拉得更长。
一些人捏紧拳头,努力压制心中的紧张,一些人默默向天祷告。
辩论是开卷的,许多士子都抱了一大撂书来,幸好纸张便宜,要是以前的竹简,不定得拉马车来。
刘璋和鲁肃并排来到考场,鲁肃看到这个场面也惊了一下,从古至今,除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数百年来,何曾见过这么多年轻人以学术聚于一堂,以鲁肃的见识,也知道这样的制度,可以将民间才子一网打尽,比察举制覆盖面大太多,也公正太多。
可是如果不剔除了世族影响力,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刘璋出现,学子们都兴奋不已,隔着士兵的人墙,争先恐后地看着,那些靠着树抱着书。努力寻找辩论论据的学子也忍不住站了起来。
刘璋看了一眼高台,诸葛亮早已坐在席位上,阿三在给他打扇,但看不出来诸葛亮多热,反而一脸平静,亦或者心不在焉。
“诸葛亮好像状态不大好。”鲁肃道。
刘璋默默点头,没有说什么,坐上了旁观席位。
考官站上高台,吸引了众学子目光:“各位从四面八方来到的士子们。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运气,今日辩论考试,不但有大将军蜀候季玉公,亲自来观看,还有江东大都督鲁肃鲁子敬旁听。最可喜的是,左将军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将亲自参与辩论。
诸葛孔明乃是当世名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韬略过人,你们向他多学习学习,今天的辩论主题是开放主题:川军的方向。不分正反两方,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下面请优秀士子入场。”
二十几名千挑万选的士子,兴奋地登上台阶。丫环给每个坐席配备茶水,刘璋拿过辩论的名单册子,扫了一眼,皱眉问道:“为什么通过的都是荆益二州的人?是不是考试有什么偏颇?”
一旁的监考官员连忙道:“属下哪敢。参加四科举仕的都是荆益二州的人,不可能选出外地人。”
“没有外地人参加吗?”
“按照规定。外地人不能参加。”
“胡闹。”刘璋拧眉道:“谁规定的外地人不能参加?……算了,传我命令,下次四科举仕,外地人本地人一视同仁。”
“是是是。”
刘璋还没想到是谁这么蠢,定下这么个规矩,当初参加四科举仕的人数惨淡,一是因为世族不配合,二是因为寒门能够参加考试的人才太少。
但是现在书籍普及,寒门也能读四书五经,读史书做学问,再加上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治政培训,有了最基础的一批生源。
这样的情况下,外地人也会有很多人会到来,那些不满察举制对寒门歧视的人才,一定会想来公平考取功名,个别有才学有志气的世族子弟,也会想凭实力获得官职,而不是靠关系。
科举制毋庸置疑是比察举制更高级的人才制度,只要形成体制,前者必定胜过后者,刘璋相信,越到后期,这种差距会越明显,书籍廉价普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人才蜂拥向荆益。
如此,怎么可能不让外地人参加四科举仕。
“各位朋友好,各位大人好,在下陈二狗,这厢有礼了。”一名士子行了一个罗圈礼,昂然抬起头来,看其面容,风霜刀刻,应该是穷苦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