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听见万大人无事,方才坐回到宝座上,声音沉郁:“王爷身负国家社稷的重任,怎么一时糊涂至此!世子身负恶名而死,他身后的名声,还须王爷补过;在世的雄心报复,还需王爷实现。至于王爷的株连之罪,还要等到万大人彻查之后才能定夺。”
汾阳王的目光渐渐回转,复又露出了之前的神色。
有言官上前:“汾阳王虽暂不定罪,罪责却是免不了的,今日的朝会,汾阳王不便再行参与。臣以为,应收去汾阳王手中的笏板与虎符,请汾阳王先行在偏殿思过。”
汾阳王怒目而视:“许大人,你说什么?”
这许大人并非纪云琅推荐给我的亲信大臣,却是个直言不讳之人。方才他追问起我在什么地方看到世子的笔迹,差点另外无法作答。但此刻他又直言汾阳王的罪责,可见是个正义之人。
收没汾阳王的虎符,让他去偏殿思过,若真能如此,今日的事情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孟姚春和宋清芷的一番苦心,就能提前现出成效了。
太后的声音在宽阔明亮的朝堂中却忽然变得幽长:“汾阳王若要定罪,也是株连的罪责。目今世子的罪名尚未定清,又何谈汾阳王呢?况且薛贼叛逆朝廷,事关重大,汾阳王深知其中过节,他不能不在朝堂。”
太后今日还是第一次如此直言回护汾阳王。
我走到方才一直站立的地方,似有意,似无意,裙摆掠过了地上的宝刀,将其遮挡,而足尖,则轻轻踩住了刀柄。
“薛立合一时不能来此,贵妃你不妨先解释吧。”太后又恢复了方才的语气,似乎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请太后先行处理汾阳王之事。”许大人走上几步,躬身行礼,仪态甚是恭敬,语气却十分坚决。
朝臣中窃窃议论,有的低声赞同,有的低声反对,也有些估计是汾阳王一派,则出声压制。
我不知道郦国的言官是否有这样大的权势,可以在圣上说话的时候随便插嘴,可是这个言官,让人不得不佩服。
“哀家以为要交出笏板到偏殿思过的许大人你!”太后怒道:“你处处阻挠哀家的意见,你与那薛立合和昌平贵妃,是什么关系?”
太后已经发怒了。不再去处处维持她那贤良的形象。
也就是说,太后也开始着急了。
是的,汾阳王手中的兵权已经危如累卵,若是变乱一起,朝中的忠义大臣与汾阳王之间势必对峙。那么汾阳王手中的这些兵权去向,几乎便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十万精兵,这是一个最大的筹码。
而太后与汾阳王的其他亲信手中,还有数万兵力,不过那些兵力此刻都分布在边境上,却不似汾阳王手中的十万御营精兵有威胁力了。
看来,我已经是无可回避了。
还是快点行动,以免许大人与太后多做争执,引起无谓的纷争。看来太后已经对许大人动了栽赃的念头。
“臣身为言官,坚守信条,不结党,不拉派。”许大人说得坦坦荡荡:“臣既不与汾阳王相交,亦不与薛丞相相交。更与贵妃无涉。先皇在日,当朝告诉臣,即便是圣上说话,若有不妥,臣亦可随时出言相告。皇上登基后,亦沿用先皇旧例。如今皇上身体抱恙,太后受群臣拥戴垂帘听政,又依皇上旨意处决政事……”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