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信这个草原王,能打就打,能杀自然是好的,若是打杀不得,就再也不能让他占便宜了,山东既然已经差不多了,那就没有必要留他在山东了。
“即将进入山东。”王承恩抬头望着崇祯皇帝,又说道:“皇上也知道,这次辽东援军统帅乃是金国奇、靳国臣,可是在军中做主的却是祖氏家族的绰号“祖二疯子”的祖大弼、祖宽,包括吴三桂等人都是辽东祖大寿麾下的悍将,这几个人可是与李信有仇的,让他们去听从李信的命令,恐怕有点难啊!”
“莱城被围五十日,危如累卵。日夜望援兵,卒不至,知必为抚议误矣。国臣致书臣,内抄诏旨并兵部谕帖,乃知部臣已据国臣报,达圣听。夫国臣桑梓情重,忍欺圣明而陷封疆。……臣死当为厉鬼以杀贼,断不敢以抚谩至尊,淆国是,误封疆,而戕生命也。”崇祯皇帝忽然口中念着几句话。
一边的王承恩却是低头不语,这是当初死去的山东巡抚徐从治派人送来的奏章,上面建议朝廷剿灭叛军孔有德,可是当初朝中主张招降孔有德的人占据了上风,崇祯皇帝也不想动用大军平定叛乱,也就默许了这种招降,可惜的是,事实证明,这些家伙根本就不想归顺朝廷,他们使用的是诈降,诈的朝廷兵马损失惨重,最后却是让李信凭空得了好处。占据了登州,听说此人还在登州赈灾,李信名声一时间响彻山东半岛。
“徐巡抚若是能知道皇上的心思,也算能含笑九泉了。”王承恩也知道崇祯皇帝心中极为难受,赶紧劝慰道。
“朝中无人啊,无人啊!”崇祯皇帝声音中充满着疲惫,就算是王承恩也不了解他心中所想,他想振兴大明,可是到现在,却没有发现可用之人,以前寄希望于袁崇焕,袁崇焕负了他,后来的周延儒等等大学士,他也期望着这些人能够认真辅佐他,中兴大明,可惜的是,他现在发现周延儒等东林出身的人,私心太重,将个人恩怨,凌驾在朝廷之上,造成了李信不反实反的局面。
“皇上,户部侍郎刘重庆或许可用。”王承恩沉默了半响赶紧说道:“他屡次上奏折,自请降为御史督师莱州。”
“你说的是刘耳枝?”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他一个文官能做什么?”刘耳枝,名重庆,字幼孙,号耳枝,掖县城关东南隅人(现为莱州镇东南隅),明代著名书法家,官至户部右侍郎。
“他生病了。”王承恩低着头说道。王承恩这个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异数。太监是一个一个矛盾,讽刺而又悲伤的名称,在我国的历史上太监永远是搁在阴影里的爬虫,他们狡诈,残忍,一肚子坏水从精神到肉体都充满着霉味但凡史家提到可以说是没有一句褒词。自古太监贤良者少,奸邪者多,然而王承恩绝对算是个异类,他身为卧底监视主子又帮助主子登上帝位,可谓忠奸难辨;他卑贱之至又权倾朝野,让内外大臣又敬又怕;他忠诚无比却也坏事做绝,使崇祯皇帝又爱又恨。刘耳枝是什么人物,以前做过御史,曾经抨击过魏忠贤,对太监也是极为憎恨的,这样的人物,绝对是王承恩讨厌的对象,可是在这个时候,他却说刘耳枝可用。不是因为他讨厌刘耳枝,就恨不得他死,他是要为崇祯皇帝选人物,这个刘耳枝绝对是能办事的人物,又是山东人,他若是去了山东,是可以帮助崇祯皇帝的。
“高起潜回来了吗?”崇祯皇帝摇摇头,又说道:“承恩,你说再派出军队,进入山东可否?让高起潜去。”
“再派出大军?”王承恩面色一惊,眼珠转动,很快他就明白崇祯皇帝的心思了,这支军队不但是为了平定山东叛乱的,更重要的是,恐怕是有其他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他是不好说的,只能低头说道:“请皇上乾纲独断。”
“那好。”崇祯皇帝终于做主了决定,只听他摆了摆手,说道:“拟旨,从今日起,除山东经略李信职务,命朱大典为山东巡抚,高起潜为监军,领兵马两万,剿灭孔有德叛军,辽东总兵金国奇、靳国臣、祖大弼、祖宽、吴三桂为将军,领关宁铁骑归朱大典指挥,命令他在一个月内,给朕平定山东。剿灭一切朝廷之敌。”
正在书写圣旨的王承恩心中一惊,手中的朱笔差点在圣旨上滴下一滴墨来。他生性狡诈,跟随崇祯身边十几年了,哪里不知道崇祯心中所想,所谓的“朝廷之敌”,不但指的是孔有德,更是有山东登州的李信。崇祯皇帝这是要将李信灭在山东啊!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情传扬出去,能让人信服吗?王承恩心中不敢苟同,但是却又没有任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