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6日 冰岛,科帕沃于尔 # 李尔雅从来不在安全屋里用手机,所以这天晚上她父亲给她打电话的时候,电话就像往常一样锁在几公里外的车站储物柜里,躲在重重屏蔽之后。 李尔雅的父亲让客人们听完了手机扬声器里传出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无奈地问两位探员“你们有女儿吗?” 克勒蒙斯探员面无表情地坐在餐桌的对面,任由面前的饮料冷却下去。他的搭档甚至没有坐下,就在米约尼尔森先生的视野边缘晃来晃去。 “她们到了这个年纪,当父亲的就很难说她去了哪里。”米约尼尔森先生也没有期待任何答复,他把咖啡杯放在餐桌上,好像它只是一件冒着热气的摆件:“我都不知道她有哪些朋友,我上次打电话到她朋友家还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和我大吵了一架,从那以后,她什么都不跟我说……” “先生,您的女儿现在被卷入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我们只想帮助她。”亚森探员停下脚步。 “她偷东西了?”米约尼尔森先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正要起身去拿钱包,肩膀却被亚森探员按住了。 “国家安全局可不会为小偷小摸找上门来,先生。” “有多严重?” 克勒蒙斯探员终于开口了:“和境外恐怖组织有关。” 米约尼尔森先生正想追问下去,克勒蒙斯探员却开始把桌上的咖啡杯摆到一边去,他的动作又快又精确,三只杯子在桌子右侧整整齐齐地摆成一排,甚至杯子手柄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这是……”米约尼尔森先生问道。 克勒蒙斯探员从包里取出一卷塑料布,轻轻一抖,塑料布就服帖地铺在了他和米约尼尔森先生之间的桌面上。 “这到底是在干什么?”米约尼尔森先生试图摆出一点一家之主的派头,然而在他身后,亚森探员轻轻地嘘了一声。 “别紧张,他只是要拿证件出来。”亚森探员解释说。 “那这桌布是……” 克勒蒙斯探员居然微笑了一下,笑得像北极冰盖边缘的裂纹一样:“这是工作中养成的一点小怪癖。”在从外套里取出证件的时候,探员又确认似的问了一句:“她总在11点之前回家?” “我说过了,你们不介意的话可以在这里等。” 克勒蒙斯探员当然不介意守株待兔,他从包里取出一个透明的塑料文件袋,放在他自己带来的桌布上。文件袋里整整齐齐地摆着四个小证物袋,四支一模一样的U盘。 “您在家里见过这样的储存设备吗?”亚森探员在米约尼尔森先生背后发问,这让人感觉很别扭,但是米约尼尔森先生的注意力全在那四支U盘上,并没有提出异议。 “这种形状的?” “没错。” “应该没有……” 克勒蒙斯探员听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他将文件袋重新装回包里,把摊开在桌上的证件收回口袋,最后冲亚森探员点点头。离11点还有三个小时,他们本来可以留米约尼尔森先生多活一会儿,不过克勒蒙斯骑士担心二对二会发生什么意外,还是提前解决掉一个比较好。 亚森骑士在米约尼尔森先生背后开枪,.22长弹在经过消音器后只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啾啾声,子弹穿过颅骨后迅速减速,最后在颅腔的另一头又反弹了一次,三发子弹恰到好处地绞碎了整个大脑。米约尼尔森先生眼睛凸出,向前扑倒在克勒蒙斯骑士铺好的桌布上,只有几滴血落在了地板上。 “我去车里拿漂白剂。”亚森骑士说着出了门,把装尸袋的苦活留给了克勒蒙斯骑士。他们还有2个小时来布置陷阱,开窗通通风,喷点空气清新剂,应该能把血腥味盖过去。 在城市的另一头,李尔雅正焦急地等待着文件下载。在科帕沃于尔一间空置的办公楼里,隐藏着地下文件递送网络的一处终端。自这个网络建立以来,任何需要数据走私服务的买家,都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人脉网络找到接头人的联系方式。接头人会要求一次干净的电子货币转账,最好是容易出手的比特币,其他电子货币根据类型会多收取一些手续费,客户有时候会在死投递的包裹里留下一些金条或者现金,接头人也会照单全收。他不在乎破坏一两次规矩,对旧大陆的玩家来说,在三个大洲之间传递商业数据还是近十年来的新需求,而黄金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去中心化匿名货币了。这个松散的组织一年只做不超过十五单生意,规矩自然没有那么严格,不过后来有一次有人留下了一包装在天鹅绒袋子里的钻石——这实在是太过份了,接头人把硬盘丢进焚化炉里,留下了钻石。客户最终也没有找上门来,他们可能转而去委托俄国人了。 李尔雅的小组织独家经营着从比利时到美国的保密数据递送服务,他们自豪地宣称自己的服务提供了一条“没人能碰得着”的线下保密渠道,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通过现有的通讯网络传递一些见不得人的大数据包难免会被截获,谁也说不准自己的加密技术在面对量子计算机的暴力破解时能熬多久,回归原始的“手到手”网络可能还更可靠些。 这一次李尔雅收到了一个超出规格的数据包,足足有50GB。接头人说他是帮朋友忙,路上发生的费用自然由他来承担,因此也没有什么利润。帮朋友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过现在是李尔雅呆在这间没有接通暖气的屋子里等着接收器以每秒500KB的速度进行下载。从玻璃幕墙里面往外望去,整个渔港的灯火都映照在玻璃上,这应该是李尔雅用过的视野最好的几间空屋之一,当然了,只有景色是不够的,她需要一些物质上的刺激才能坚持下去。 架在屋顶上的激光接收器接收到港区一栋高楼上以特定波长射来的激光,在监视器上看起来,只不过是一片灰蒙蒙的背景图像中一个明暗不定的亮点。只要能忍受高达15%的丢包率,在经过一系列验证和解码之后,传递链条就能将客户的数据递交给同样匿名的下一环。这种技术可以说非常简易,只要向客户们展示过一次,他们自己就能学着把同样的网络搭建起来。真正复杂的部分在接头人那里,招揽客户,接受投递,在李尔雅想来,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冷战戏码。 李尔雅猜想她的上一环大概真的拥有一条伪装渔船,有几次她被要求前往东海岸将接收器指向一个普通的渔港,接收从桅杆高度发出的激光信号。2015年以后,在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信号有时候也会从两三百米的高度发来,大概是接头人开始使用飞行桅杆了吧。 李尔雅纯粹出于好奇猜测着接头人的手法,她还没有傻到去刨根问底,加拿大那头的下一环也不会问她是怎么把数据送到加拿大海岸的。 进度条再一次走到100%,正在验证完整性,在特定空气环境中只有特定波长的激光才能达到理想带宽。在科帕沃于尔港区这个季节的盐雾环境里,最理想的波长是0.64μm,但是市场上能匿名买到的货架产品在这一波长上照射功率不足,数据传输过程中总会经历反复丢包、验证、重新发包的过程,严重限制了带宽。 在空无一人的办公楼顶层,李尔雅搓了搓手,屏幕发出的暗红光线被她捂在大衣里,应该不容易被外人发现,除非有人找到了激光器,顺着激光器的指向,使用军用级别的热像仪从另一个角度仔细检查这栋建筑,从楼顶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下查。 她检查完文件完整性,哈希码与接头人提前交给她的序列完全一致。李尔雅向停在楼顶的无人机发送了一个回收信号,断开了有线线缆的连接,她在这间安全屋里借用的是大楼顶部灯光控制系统备份供电线路中的四条铜线来进行接收器——终端之间的连接,只要楼顶的防撞灯主供电系统正常,备份系统就不会接入,她也不用担心大楼保安会发现有人偷偷接入了他们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