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京城迎来了一场倒春寒,东梢间的窗棂紧闭,还遮着一层帷幔,挡住了透过窗棂缝隙吹进来的寒风。 帷幔挡住了寒风,也挡住了外头的亮光,厢房里显得昏暗。 雉奴坐在八脚圆鼓凳上,由于怕凉,垫了一块苏绣卷草纹墩垫,小屁股蛋暖和了起来。 “姑爷,结算完了这本账册,剩下的明天再结算?” 雉奴大口吸了一口气,鼓起脸蛋,作势要去吹灭白釉高脚灯的灯芯,心里偷着乐,只要书房里没了亮光,姑爷也就不会让她继续结算账册啦。 “呼.......呀.......” 雉奴的小嘴再次漏了风,脸蛋像个面团一样,被一双手掌揉捏起来,好不容易攒的一腮帮子大风,全都漏完了。 没了大风就不能吹灭灯芯了,只能埋在红木书案上的一堆账册里继续结算。 雉奴愁眉苦脸的抽出了一本账册,放在上面的邀帖掉了下来,落在了一双白底黑面靴旁边。 李冕捡起来看了一眼,穷奢极欲的气息扑面而来,长平公主作为公主邀请访客的刺纸,不过是两指阔的白鹿纸,已经较为奢侈。 这封邀帖是用销金大红纸制成的礼书,封筒长达五六尺,面阔四五寸以上,内有胭脂球青花鸟格眼白录纸,如此奢靡的一封邀帖只写了寥寥几个字,堪称一句暴殄天物了。 “兰台诗会......” 李冕随手又把邀帖放在了红木书案上,只是从兰台两个字就能看出背后主人寿宁公主的意图,事事压一头曾经的嫡长公主长平公主。 寿宁公主过去是庶出二公主,亲生母亲位份小只是一名选侍,后来被嫡母郑贵妃收养,子凭母贵,成为了嫡长公主。 长平公主的邀帖是白鹿纸,寿宁公主就用奢靡的销金大红纸,包括府里的各种用度也要压过长平公主一头。 长平公主有了一场君前对奏,在官绅里获得了不大不小的名声,还让府里的大伴马云掌握了税监实权。 寿宁公主便要举办一场兰台诗会,兰台是唐朝的三省官署雅称,等同于如今的朝廷中枢内阁,是要告诉官绅哪座府邸才是京城的中枢。 雉奴认为姑爷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读书人,一脸的期待:“姑爷一肚子学问,只要参加了兰台诗会,保准能够拔得头筹。” 李冕‘嗯’了一声,算是给了她的这句话一个回应,收起了扁头毛笔,放在哥窑烧制的一方罄口圆肚笔洗里清洗墨汁,照例顺着楼廊去了校场,骑着五明骥出府了。 雉奴的小手托着脸蛋,看着桌案上墨迹还没干的官青纸,呆萌着又在胡思乱想了。 “姑爷去哪里了?” 红桥抱着一堆账册走进了东梢间,只看见雉奴趴在窗棂前,望着廊院的天井发呆,没有瞧见姑爷的影子,甚是奇怪。 姑爷平时只要出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雉奴,今天却把雉奴一个人留在了府里。 红桥询问了一句:“姑爷去参加兰台诗会了?” “啊?” 雉奴呆萌望着天井出神,没有注意到红桥进入了东梢间,被她的声音惊醒,扭过脑袋见她又抱了一堆账册,脸蛋苦了起来:“姑爷没说去,也没说不去,离开书房的时候没有带上兰台诗会的邀帖,应该不会去啦。” 寿宁公主举办的诗会雅集不是在公主府,为了彰显隆重,请来了金水河畔全部有名的清倌人,又从刘瑾手上借来来几艘红樟木大船,在什刹海湖面举办兰台诗会。 不带上销金大红邀帖登不上红樟木大船,参加不了兰台诗会。 红桥听到姑爷李冕大概不会去了,没有任何失望,倒是挺好奇:“姑爷还真是让人猜不透,换成一般的寒门读书人成为了驸马,恨不得整天觥筹交错参加官绅的各种应酬,结交京城里的官绅。京城里的几位老驸马都快五十岁年纪了,还是借着身份的便利,热衷于结交官绅,咱们家姑爷.......自从成亲以来,没有参加过一场宴席,各种诗会雅集也没去过。” 京城里也有淡泊名利的名士,像李冕这般丝毫不关心权势的官绅,从未见过。 雉奴感觉时间差不多了,要去给姑爷烧热水了,小嘴里咬着蜜饯,含糊不清的说了一句:“有屋子住,衣食也无忧,干嘛活得那么累啦。” 红桥登时就噎住了,眸子注视平时迷迷糊糊的雉奴离开东梢间,突然感觉她比起府里的大部分人活得清醒。 就像雉奴所说的那样,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屋子和衣食。 已经不缺了,何必还要整天殚精竭虑的累得像个孙子一样。 如今衣食无忧的清闲日子,可是很多人做梦都会笑醒的富足日子。 红桥没有把手里的账册留下,长平公主没有逼着姑爷谋取孙公袁公的支持,不屑于做出利用一家人的行为,也在于有着娘子织布养着自家男人读书的心思。 虽说姑爷已经是解元公,不用再读书了。 两人有了上次的琴瑟和鸣,长平公主头一次正视了被世人认为是草包的李冕,也有了贤惠娘子养着自家男人的心思。 红桥带着一摞账册又回去了,再次心软了,不忍心让雉奴累坏了身子。 账册总要有人去结算,雉奴清闲了,她就要劳累了。 红桥抱着账册回到了绣房,按照书香门第的规矩,作为贴身丫鬟的她住在绣房一楼,防止家中小姐在未出阁以前与人私会。 长平公主早就成亲了,又对男人不感兴趣。 嗯。 现在倒是有唯一一个男人李冕,引起了长平公主的注意。 红桥顺着楼廊走上了二楼绣房,瞧见了伏在案头处理各种要务的长平公主,生性节俭的她,还是只点着一盏白釉高脚灯。 红桥担心长平公主熬坏了眼睛,点燃了旁边红木香几上的一盏白釉高脚灯。 绣房里陡然一亮。 红桥收拾着散落在红木书案上的官青纸,惋惜道:“姑爷没有参加兰台诗会的心思,公主花费一千两银子的润笔,找来一位名士帮着姑爷写的诗词可就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