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望着楼下购买三地奖卷的队伍说道:“这就是辰儿所说的那三地奖卷,有点意思。”,他和袁熙早早就到了超市对面的茶楼,观看了刚刚开奖的情景。 袁熙闻言捂嘴笑道:“看来咱们都小看了辰儿。” 两人今日见到了这超市的场景,心中都有些后悔,原本是想让朱慕辰在外面瞎折腾一下,等他把钱亏完,让他在家好好读读书,实在不行练练武也行,看着超市这车水马龙的样子,两人心中有些犯难了起来,毕竟在明代可不兴这商贾之事,况且这“重农抑商”还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朱慕辰可是老朱家纯正的血统,他去经商的消息若传开来,怕是会招来非议。 朱孟喝了口茶水,说道:“辰儿这生意如此红火,怕是过不了几天京中就会得到消息。” 袁熙思索了片刻道:“依臣妾看不如王爷给辰儿安排个职务。” 朱孟摇了摇头道:“这军中的事情,岂能儿戏,在观望些时日吧。”朱孟说完又看向了楼下购买三地奖卷的队伍。 袁熙露出一丝笑意说道:“王爷不如咱们下去瞧瞧。” 朱孟闻言,刚刚脸上的愁容之事消失了,憨憨的摸了摸肥胖的肚子应道:“好,看看咱们的辰儿去。” 今日有很多平时在集市街口摆摊的商贩来找朱慕辰,痛哭流涕的求朱慕辰让他们进来卖东西。 “世子殿下,您可怜可怜我吧。”一男子抱住了朱慕辰的大腿哭道。 朱慕辰对抱住自己大腿的男子很是无语,嘀咕道:“ohmygoodness。” 抱着朱慕辰大腿痛哭流涕的男子停顿了下,他觉得自己刚刚好像哭的太大声了,朱慕辰刚刚好像说了什么,感觉听见又好没听清,擦了擦鼻涕抬头望着朱慕辰,好像希望他在说一遍,一旁的几个妇女也是同样的表情,好像都没听懂朱慕辰刚刚说了些什么。 朱慕辰扶起了抱着他大腿的男子说道,“你们进来卖东西,我肯定欢迎的,不必这副模样。”而后手伸到了男子背后擦了擦,他感觉自己摸到了一把鼻涕。 朱慕辰挥了挥手道:“好啦,去登记一下,去吧。”,然后示意尚紫悠帮他们安排。 “谢世子殿下,我现在就去把东西拿进来。”刚刚还在哭着脸的男子,兴高采烈地的去门口挑担子了。 “谢谢世子殿下。”几个妇人也纷纷给朱慕辰行礼道谢,而后就去找尚紫悠登记去了。她们也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能进来卖东西,之前她们可是见到朱慕辰就跑的,现在却很轻易的答应了她们,她们都有些惊讶!瞬间朱慕辰在她们的心里地位高尚了很多。 “辰儿。”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传来,朱慕辰回眸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笑容喊道:“父王、母后,你们怎么来了。”,在他身后的佰小曼则急忙对二人行了个礼。 朱孟笑着道:“我与你母后正好路过,来看看你。” 袁熙走到了佰小曼的跟前,笑着牵起了她的手而后说道:“辰儿,这就是你的超市?带你父王和母妃看看。” 朱慕辰闻言应道:“好嘞。” 下午超市里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朱慕辰带着王爷和王妃,上下参观了一番。 “王爷、王妃”尚紫悠回来见到二人来了躬身行了个礼道。 朱孟笑着点了点头,袁熙招了招手说道:“紫悠来,过来。”,尚紫闻言急忙走到了袁熙跟前,而后朱慕辰带着几人有说有笑的继续参观超市。 短短几日时间,朱慕辰开的超市轰动了整个武昌城,他卖的三地奖卷越发的火热,周边很多城池的人都慕名来购买这个三地奖卷。 “你听说了没有,武昌城有个叫三地奖卷的东西,据说只要花两文钱就有机会可以中十两银子。” “是啊,是啊,听说每天都有好几个人中。” “什么时候这南京城也弄一个多好。”几个男子在一处面摊议论道,关于三地奖卷在南京城里传的沸沸扬扬。 “我有要事禀奏,劳烦公公了”一名身穿麒麟服的男子拱手对着一位老太监说道,老太监也回了个礼,而后躬身走进了殿门内。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李裕安求见。”老太监弯腰拱手在一处房门外禀报道。 “让他进来。”屋内传出一声铿锵有力的声音,老太监闻言躬身退了出去,带着殿外的指挥使李裕安走了进来,而后帮他打开了殿内的一处房门。 李裕安进入了房内见到了朱棣行礼道,“臣李裕安,拜见陛下。”“扑哧”的一声,跪在朱棣面前,两手拱合跪拜,而后叩头至地一直没有抬起来。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书说道:“起来吧,让你查的事怎么样了?” “谢陛下,禀陛下名为超市之处,确实是楚亲王世子朱慕辰经营,而且每日都运输十余车铜钱回亲王府,单就一个名为三地奖卷的东西就能卖上百两一天。”起身拱手应道。 朱棣近两日也是对这个三地奖卷有所耳闻,朱棣突然站了起来,背着手俯视踱步绕到了书桌前,望着李裕安问道:“你确定当年他真的摔坏了脑子?”朱棣锋利的目光,仿佛要把什么刺穿似的,站立在朱棣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脏都被他看透了一样。 李裕安额头大汗淋漓,朱棣当年得知朱慕辰得了脑疾,就让李裕安调查此事,李裕安也不敢怠慢此事,派各种人潜入王府打探,而且调查了整整五年之久,确定了朱慕辰是患有了脑疾无疑,才向朱棣禀告调查结果。 如今朱慕辰突然就康复了,而且在这次调查朱慕辰经营的超市之事,他都有些佩服朱慕辰的经商头脑,若是说朱慕辰是刚康复的脑疾患者,说真的他自己都不信更别说朱棣了,他都怀疑自己当年的调查结果,难道当年朱慕辰根本就没有摔坏脑子? 此时李裕安觉得,他已经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虽然锦衣卫权利很大,也最受皇帝恩宠,可是如果干得不好,皇帝也不会放过他们,轻则牢狱之灾,重则直接杀头。 朱棣见李裕安迟迟没有回话,转身背对着李裕安说道:“罢了,下去吧。”,而后朱棣又拿起了桌子上的书籍。 李裕安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拱手躬身道:“臣告退。”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今日整个武昌城沸腾了起来,不是因为有人中三地奖卷,也不是有人砍断了木桩,朱慕辰又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今日超市门前贴了一张告示,“耕田免租”条件就是没有耕田和没租有耕田的农户,每年要把收成卖给王府。 “这世子殿下真是活菩萨啊!”一老汉激动喊道。 “我家能有吗?”一个非常瘦弱的孩童说道。 “有,先给你分一块。”朱慕辰出现在这孩童的身后道。 “扑通”瘦弱的孩童跪下行礼道:“谢世子殿下。” 朱慕辰急忙扶起了眼前的孩童道:“快起来,都排好队领耕田。” 庞蛮抬出了一个桌子摆在超市门口侧边,朱慕辰走到桌子旁说道:“家中有耕田,或者已经租有耕田的人不可领取,违者斩。”,话音刚落就有部分人离开了领耕田的队伍。 朱慕辰知道,明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国家重视农业和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也很严格,老百姓们基本都能吃饱穿暖,只不过明朝的户籍制度非常的奇葩就是,全国的百姓要按照职业来划分户籍,一旦划分好了就不能更改并且一直世袭下去。说白了就是,卖豆腐的就永远是卖豆腐的,子子辈辈都是卖豆腐的,种地的就一直都是种地的。这就从制度上将社会的流动上升给固化了,百姓这样一来都恪守自己的行业,而统治者也更加方便去管理和控制。 明朝初年,庶民百姓被分为民籍、匠籍和军籍这三类。明朝的军籍实际上就是讲军队职业化,兵农分离,职业军队虽然供养的费用比较高,但是战斗力也相对较强,可以及时处理内忧外患等战事。匠籍的设立实际上是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内部也很细化,种类特别多,比如说有厨役、裁缝、马户、船户、织造等等几十个种类,世袭这些匠籍,可以看成是真正的“铁饭碗”。 在朱元璋在位的时期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营手工作坊,里面的工匠有二十多万人之多,主要是供应贵族、宫廷等等社会上层的需求。 隶民籍主要是由农民构成,这些百姓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承担田赋和徭役。辅助管理百姓的政策还有黄册、鱼鳞册还有里甲制度。其中黄册就是详细的人口统计,每隔十年都要重新核查一遍,鱼鳞册更像是县政府的民政统计。里甲制度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现在的“村委会”之类的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当时邻里之间也是彼此监督与照顾,有不轨的事情就要举报,也严禁游手好闲。这样基本上就控制了基层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