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四十四章河运海运齐王朱榑从燕王府冲出来,风风火火,直接往天津冲去…阵阵寒风,裹挟着财富的味道,越是临近,就越是强烈。

仿佛真有一座金山,堆在那里。

而此刻的燕王府,徐景昌也在跟朱棣算账,他坚决反对,把海运码头转给齐王朱榑……如果不是打不过朱棣,他都想给这货俩巴掌,家不是这么败的!

倒是朱棣,他一肚子道理,十分自信,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包括太孙朱瞻基都在,尤其是小好家伙,更是瞪圆了眼珠子,握紧拳头,他可要好好听听,犬祖父又浪费了多少钱财!

朱棣看不得这几个家伙审问犯人的目光,抢先发言,“朕早就思量过了,而且此事也问过夏尚书,他的意思是废掉海运,改用漕运。朕觉得夏尚书的看法不错,是你们算错了账。朕把注定要废掉的海运码头转给齐王,就算他能赚点钱,也绝不会很多,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徐景昌一听夏原吉的建议,顿时怒目圆睁,看起来老夏这帮人还是有办法越过自己,跟朱棣联络的……朱棣也不会只听徐景昌的,那样岂不是真的成了偏听偏信的昏君!

但是徐景昌坚决认为废掉海运,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夏原吉要不是算错了账,就是昏了头!

“陛下,臣请取来地图。”

朱棣点头,“好啊,朕也想瞧瞧,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

朱棣让人去取地图,自己也拿出了夏原吉的奏疏。

在这一边,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都凑过来,君臣父子,热烈讨论起来……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里,漕运是远不如海运有效力……明朝之所以维持漕运,并非航海技术不行。

毕竟能攒出郑和船队,足见大明的航海技术够用。

既然航海技术够用,那为什么还保留低效的漕运呢?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庞大的河运利益集团,阻挡了先进高效的海运……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就有了完满的答案,可以痛骂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进步了。

但是不要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元朝,是有海运的。

而且元朝海运极其发达,最多的年份,需要从江南起运三百万石粮食,供应元大都的消耗。

朱元璋北伐的时候,也是借用了海运,明朝君臣并非不知道海运的好处。

但是在讨论是否延续海运的时候,主导财税的户部却提出了废海运行漕运的主张,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陛下,运河的弊端,显而易见。每年维护河道投入极大,运力有限。臣计算过,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气,一年的漕粮也不会超过四百万石。而为了维持这点漕粮,需要动用几十万人。这还不算疏浚河道的民夫。朝廷耗费无数财力物力,如何比得上海运便利?夏原吉如此谏言,必是他恐惧海运,臣以为是万万行不通的。”

朱棣不慌不忙,笑道:“徐景昌,你要是只有这点见识,只怕这次朕只能听夏卿家的了。”

徐景昌一愣,朱棣的手指随即在地图上点了几处,徐景昌默默看着,突然,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自己是不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觉?

以为海运一定优于河运?

然后就没有仔细想想,为什么明朝之后的六百年,都坚持漕运?

难道真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吗?

徐景昌看着朱棣指点的几处……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山东、河南!

猛然间,徐景昌发现了盲点。

他急忙将目光转移到海岸线,尤其是长江以北的海岸线,渐渐的,徐景昌有了答案,原来如此!

选择漕运还是海运,并不能只是考虑两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而需要综合考虑全局。

以如今的大明朝为例……主要的财赋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几个省,而这几个省正好被黄河和长江两条水系贯穿。

一条大运河,沟通南北,而且通过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个天下。

尤其是华北平原,几乎都能囊括其中。

这一点太重要了。

大明的财税主要是粮食这种实物税。

而实物税的最大特点,就是范围广,数量分散……大运河,加上黄河、淮河,几条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只硕大的八爪鱼,盘踞在中原。

以当下的情况来看,假如从山西起运一批粮食,大可以走黄河,经过河南,到达山东,然后进入大运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余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运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条水道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所有主要的财税重地,全都能通过最近的水系,通过航路,依靠大运河,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吗?

谈不上!

速度快吗?

也谈不上!

但是……这样的大运河,能把整个天下联系在一起,能让朝廷的财力物力,最快达到一地。

这就是大运河的可贵之处。

反观海运……从江南起运漕粮,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损耗少……看起来百利无一害。

可问题是从江南到北平,只是点对点的运输。

最多在胶州、登州、莱州等地停靠……可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财税重地,离着腹心十分遥远。

就算把漕粮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么样?

山东发生旱灾,需要朝廷赈济,从北平拨粮食……没有运河,就要走陆路,难道靠着马拉肩扛吗?

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东、河南,都是产粮重地,没有运河,这两地的粮食要怎么集中起来?

这是农业时代,不是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大宗贸易,是把原料送去一个工业中心,加工成制成品之后,再统一运出去。

这种情况下,点对点的运输,问题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样,需要大规模运输的,最主要的就是粮食……而这些粮食分散在每一个县城。每到夏秋,各个地方,就有官吏征收粮食,然后将粮食汇总,从县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条条的贪吃蛇,最后通过大运河,惠及全国。

不要这条运河,改行海运,那问题是如何把漕粮集中到江南的某个港口?

运到北平之后,又怎么送去其他的地方?

简言之,就算开发了海运,也放弃不了漕运。

“那,那元朝为什么还是靠海运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声道:“元朝那是游牧立国,他们只要拿到粮食就行,不怎么在乎对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说他们治理宽松,就是这个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问题,断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说是报应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烂摊子,黄河泛滥,河道淤积,他们想恢复漕运,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贾鲁治理黄河之后,水患才稍微好了些,这时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朱棣面对微笑,他见徐景昌已经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经说了,无论有没有海运,都要有运河,每年维护运河的开支,都是那么多,半点不能少。既然如此,还留着海运,除了浪费国帑民财,没有别的用处,所以废海运,岂不是顺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惊,这番话他认可一半。

前半段讲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内陆地区的大宗运输,在火车出来之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运河……而事实上,漕运衰败,也确实是在火车崛起之后。

指望着马车人力淘汰运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么讲,漕运都要维持,花在大运河上的钱,一点不能少。

既然这样,废海运,改漕运,也就理所当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饭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气,“陛下,臣不得不承认,夏尚书所讲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给陛下再看一张图。”

朱棣点头,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又过了一会儿,一张硕大的地图送来,正好笼罩在前面地图的上面。

有了这一张图,再俯视全局,豁然开朗,视野都广阔了起来。

“陛下请看,如今在北平周围,广设农场,增加田庄。在大宁有榷场,在广宁有茶马市……这些粮食,牲畜,走哪里更方便?”

朱棣盯着地图,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颔首,“陛下,这里是九边,这里是漠南,这里是辽东,这是朝鲜,这是倭国……”

徐景昌的手画了长长的一条线,而后正色道:“陛下,这些地方都有物产,而且还会越来越丰富,都需要贸易往来,总不能把运河修过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气,属实不能啊!

徐景昌继续道:“陛下,漕运船只比不得海运……但是漕运风浪小,又十分安全。如果拿来运粮食,那是大材小用。把粮食转到海运,反而利用漕运,多运输茶叶瓷器,加强南北贸易,货物往来,岂不是更好?”

“臣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河海并重,以运河统御国内,以海运联络天下……漕运海运,是我大明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天津港口,就是北方海运的点睛之处,价值之大,难以估量。陛下着实给齐王送去了一座金山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