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八阵困局
2017-02-22 作者: 畋行四海
第43章 八阵困局
果然不出所料,花少来来回回看了半天之后,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粗气,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了。一方面是体力透支,另一方面显然是心中的惊恐到了极点。过了老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天!一模一样,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时候白梅从脚下捡起了一个弹壳,举到眼前,脸刷地也白了。我认得她手里的那个东西,正是花少所用的那种子弹的弹壳。
我从她手里把那东西拿过来,放在鼻子下一闻,里面有一股子很刺鼻的火药灼烧后残留的气味,显然这东西是不久以前才使用过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时之间,我也觉得头脑有些发蒙。这样的情形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我们确确实实只是在一个湖边打转,这两个大湖,其实只是一个。可是这又怎么解释我们耗尽体力所走的那么一大段路?难道这地底下真的有什么阵法,让人在里边打转转?
古代有不少关于阵法的传说,其中最著名最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诸葛孔明的《八阵图》了。其实这东西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早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许多军事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阵法,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阵法对于行军打战显得尤为重要。后来孙膑将其进行整理,归纳,一并收入了《孙膑兵法》当中。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算是正式的一本战争教科书了吧,光看这书的名字就应该要知道这本书有多牛逼了。《孙膑兵法》在初期亦被世人称之为“孙子兵法”,后来为了与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相区别,即以孙膑在齐国为军师而称为《齐孙子》。而在我看来,这“齐孙子”似乎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这本书是跟那《孙子兵法》水平相当的一本兵书。至于那《孙子兵法》是本什么样的书?这个就不用再介绍了吧,地球人到现在都还在研究的东西。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可是,这本军事著作似乎在东汉末年之后就消身匿迹,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直到1972年4月,临沂银雀山两座汉代陵墓的竹简出土,这部兵书才重见天日,同时出土的还有竹简版的《孙子兵法》。可惜的是,此次出土的却是个残本,只有上篇是出自原著,而下篇显然为旁人所写,真正的全版,恐怕是长眠于历史长河中,难以寻找了。
在这部著作里,就有一篇对于战争中的各种阵法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八阵”之说,始出于此。
杜甫老先生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意在称赞诸葛亮的伟大功业以及“八阵图”的巧妙。虽然对于诸葛亮的大志似乎有些误解,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推崇。
我原来就一直怀疑那本东汉末年就失踪了的兵法最后是落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的手中,如果你仔细地去对比,就会发现诸葛亮一生所用的计谋当中,有许多在《孙膑兵法》之中是可以对得上号的。当然这诸葛孔明也是神人一个,他不可能只拘泥于前人所述,一定是在这部兵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扬光大,所以才造就了其一生神一般的作战指挥能力。其实《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被作者给神话了的,现实中的诸葛卧龙,战打得可不怎么样!
诸葛亮的“八阵图”之所以那么的有名,我看还是要拜罗贯中先生所赐。《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彻底将诸葛亮推上了谋划之神的位置。
在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当中,作者更是把这八阵图演绎成了能蔽日月,逆五行的奇门遁甲之术:
“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这一段关于“八阵图”的描写,近乎于神话,却也令此阵威力给人以充分深刻的印象。
由于《三国演义》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有很多人都将这本书里的东西当成了史实。再加上民间一些其他艺术形式的演绎,诸葛亮可以说算是古往今来历史第一名人,其风头绝对盖过了《封神演义》中的姜尚老爷子。
想那诸葛武侯总共才辅佐了刘备、刘禅两代君主,而那姜老爷子可是先后辅佐了六代周王呀!这还真是埋头苦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炒作的,媒体运营班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八阵”一说,只是古人对行军打仗所布阵式的一种笼统的称谓,绝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如果真的能改变阴阳,逆施五行,那基本上就不属于战争学,而应该归之于“玄道之术”的范畴了。若是真的能摆上几堆石头,就把千百号人马都困死在阵中,那还要打个什么屁战,大家都搬石头玩算了,天底下还不早就姓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