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被盯上了
签订好相关文件后,两人一同找大迫副市长审批。田中先生很专业地介绍了垦殖场的实验研究性质、寒区旱作水稻试验研究的必要性和巨大的利益前景,让哈尔滨的实际掌控者很高兴,愉快地签了字,祝愿五常水稻垦殖农场获得成功。
田中先生对关东军和哈尔滨市政fu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哈尔滨市政fu捐献了两千大洋和一尊小金佛。换来了大迫提供的在押青壮00人,机枪4挺、步枪00支、皇协军一个连随同保护的回报。
走出市府大楼,陈海松向植树秀一鞠躬表示感谢,从宽大的和服衣袖里取出一个小布包递到他手里,植树一接沉甸甸的,手指捏了捏估计是两根金条,少说也有五两重。假意推托着说:“田中先生这是干什么,能为帝国国民办事是植树的荣幸,怎敢收受好处?”
陈海松满脸真诚地说:“此次垦殖农场选址、批地快速、手续便捷,多亏植树处长的关照。老田中心里都记着呢,现在手头不裕,一点心意万望收下。等农场见了效益,一定厚谢。今后农场运作少不了还要麻烦处长,还请多多关照。”
植树恭敬不如从命地接过布袋,塞进裤兜,信誓旦旦地对陈海松说:“田中先生的恩典,植树记下了,以后有事尽管来找我。”
“这样最好。处长公务繁忙就请留步。我还要去街上转转,买些急用之物,告辞。”说完鞠躬而去。
走在熙熙攘攘的繁华大街上,脚踩着平整的石板路面,欣赏着街道两侧众多的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充满异国情调的古老建筑,俄国、法国、犹太人修建的气势恢弘的宗教场所,随处可见的日本人、俄国人、英国人、瑞典人、印度人、奥地利人、希腊人让陈海松感慨万千。
这颗天鹅项下美丽的明珠其实是殖民主义者按照故国容貌来营造的一座年轻的城市,96年才打破了千百年的沉寂,和开原一样都是从来没有城墙的新兴城市。在俄国沙皇、冒险家、逃避战乱的流亡者、投机商人的共同推动下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爆炸式发展,三十多个国家几十万外国人口长期高于本地人口,外来文化浓郁。20年代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远东小巴黎。
她的崛起凸显出的是中国边疆危机的加剧、中央政fu的软弱无力、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肆无忌惮。这种被动的门户开放虽然造就了城市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却差点拱手让出更多的富庶土地。不过也正是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外国土的割让逼着满清政fu下决心移民实边,几千万人在清廷的默许下、在张氏父子的盛情邀请下毅然闯关东,几十年不间断的迁徙最终在人口比例上大大超过了外国人口、避免了殖民主义者的事实占领。
向南走了两个街区,远远就见到了五十多米高、气势恢宏颇有些克里姆林宫风格的哈尔滨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高大的台阶、厚实的红墙、城堡似的主体、拜占庭风格的绿顶塔楼,宏伟不乏秀丽、粗犷不失柔媚。
绕着教堂转了一圈,转向西南边90年俄罗斯人开设的综合大卖场。他饶有兴趣地观赏着与后世各地农贸市场很相似的巴杂市、摆放在案板上的野猪、狍子、山羊、野鸡、兔子等野味,鸡、鸭、鹅等家禽,牛、羊、猪等肉类,花生、瓜子、核桃、榛子、栗子、木耳、蘑菇等山货干果,芸豆、绿豆、大豆、荞麦、苞谷、高粱等杂粮,以及罐头、水果、酱油醋和各种蔬菜。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眼见混在许多商贩中吆喝着卖干果炒货的李景林,头上扣着顶狗皮帽子,身上裹着件黑棉袄,双手筒在袖子里,身前吊着两个棉手套,满嘴的东北话挽留过客、推销山货、讨价还价,活脱脱就是个关东汉子。
陈海松在不远处的商摊上拿出日本浪人的蛮横劲,假意了解行情,嫌这嫌那抓起来又扔回去,品尝完还抓一把,一个摊子一个摊子地品尝、边偷眼观察边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