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小说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三节 宏观调控手段

第三节 宏观调控手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财政就要出现赤字,政府要做赤字预算,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作赤字财政政策。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无非是发行货币和发行公债(借债)。发行钞票容易引起通货膨胀,民怨沸腾,弊病甚多,经济学家持否定态度者众,处于正常状态的现代国家一般都不使用。用国债的形式弥补财政赤字是最佳选择。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一般实行增加税收(包括提高税率和开征新税)、减少财政支出等紧缩开支的政策,旨在消除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和稳定经济。增税和削减财政支出都是紧缩(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措施,故名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黄金非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重要前提物价稳定,不时为通货膨胀所取代,从而在一些因素作用下出现了社会需求的膨胀。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这种经济矛盾为紧缩性财政理论提供了实践的需要和动力。

(3)中性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单纯从财政自身的需要出发,即仅仅为了保障公共消费需要而实行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旨在不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主动利用财政手段去影响客观存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对比态势。对中性的财政政策存在两种理解:一种属于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从根本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因而他们主张“财政中性”。第二种理解,则将它定位于财政政策的扩张性与紧缩性之间,即不需要将财政收支的蓄意改变作为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的手段时的财政政策。我们是国家干预主义,自然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定义中性的财政政策,即在我国称之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4)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理论上说,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从中国的实践看,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相对于过去中国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制度创新”的完善市场机制取向,“增收节支”的效率取向。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一般通过“三**宝”,即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通过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达到间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存款准备金,是银行掌控的用于满足存款人随时从银行提取自己存款的备付金。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总额的比例,称存款准备金率,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决定。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对市场客户发放贷款的能力降低,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

2.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及调控再贴现率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成本及收益,进而影响资金市场利率,最终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兑付行为,称“再贴现”。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则减少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反之,降低再贴现率,则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商业银行对普通工商业者持有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提前兑现行为,称贴现;贴现和再贴现行为相辅相成,联动配合,共同调控市场货币流通量。

3.公开市场操作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进而调控利率、货币流通量等的措施、方法,总称“公开市场业务”。

除了上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外,中央银行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道义劝告(指打招呼、指导或告诫等)、控制利息率的上限及“垫头规定”等。

4.货币政策的运用

从政策运用效果来看,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主体融资成本而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而起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1)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存款准备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增长。

(2)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存款准备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增长。

(三)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

1.概念及政策种类

就业和收入分配都是直接关系个人利益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差距大小等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偏紧的收入分配政策,会抑制当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造成相应的资产价格下跌,经济增长乏力等;而偏松的收入政策,则会刺激当地的消费及投资需求,支持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政策除了影响总体收入水平之外,还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例如,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会扩大。

2.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须遵守的原则

不同社会制度下,制定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的原则较为相似:一是争取充分就业,防止失业率过高;二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安定。

3.我国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演变

(1)我国过去实行的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实际上是以保障充分就业和争取普遍温饱为目标的,走的是“高就业、低工资和低保障”的路子。其结果,高就业掩盖了隐蔽性失业(指形式上就业,而实质上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不能充分利用劳动资源;低工资最终演变为“平均主义”,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2)改革以来,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在探索中有了很大的调整。一方面,努力打破对劳动就业的统包统分政策,提倡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愿流动;另一方面努力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开辟其他分配形式。与原来的“铁饭碗”“吃大锅饭”相比,政策确实取得了突破。尤其是各个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还开始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在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基本实现了劳动者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并形成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工资收入调节机制及市场调节型的就业机制。

4.现行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

(1)就业政策。十八大报告围绕“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就业政策,要点有:①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②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⑤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⑥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收入分配政策。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收入分配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以此为统率,十八大报告又围绕“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要点有:①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③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④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⑤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获得世界各国的赞同,中国**越来越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便成为我们开展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的指南,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四)产业政策

1.概念

产业政策是通过对部门、行业和产业结构及企业组织、区域布局等结构的规划与调整,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社会供给并进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手段。当今世界各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大多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交叉,不少方面已经体现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中,所以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往往不把它列为一项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加上过去虽然一再强调各种比例关系而又多次出现比例失调,对此问题应引起特别关注。

2.分类

广义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或产业目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或产业手段政策)两个方面。狭义看仅指后者。前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一般表述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或现代化。

(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包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工业、农业等部门及其内部行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区域结构即空间布局的协调等。

(2)高度化或现代化是指产业素质的提高,包括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的消长及其企业结构的专业化、联合化等。

产业组织政策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在明确须重点发展、适当发展、限制发展和逐步淘汰的部门、行业和产品后,依靠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其分别实现。例如:对投资的重点,要动员适度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给予支持;对于要鼓励、支持和限制的行业和产品,要在税率、利率上给予不同对待;对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同样要有不同政策给予引导和筛选,使其能符合既定的产业政策。还要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如对某些落后设备不许其生产,对环境保护等制定法令和条例等,都属产业政策和重大决策措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