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的伯父是太保王弘,也是南朝宋的宰辅重臣。有一回,王昙首兄弟的各个子孙在一起聚会,其他的孩子都在奔跑、打闹、玩游戏,王僧虔当时才几岁,却独自正儿八经地坐在那里采蜡烛上的珠子制作凤凰,王弘看见后说:“这孩子早晚是要做大官的。”王僧虔还不到二十岁时,就养成了弘厚的性格,而且善于写隶书。宋文帝看到他书写的白绢扇面,赞叹说:“不仅墨迹超过了王献之,而且器度高雅更胜一筹!”于是任命他为秘书郎,太子舍人。王僧虔平时为人谦让,但不喜欢与人交往,只和袁淑、谢庄关系比较投机。他后来又转任义阳王文学,太子洗马,迁任司徒左西属。
王僧虔的哥哥叫王僧绰,是宋文帝的心腹大臣,太子刘劭跟始兴王刘睿两人用巫术诅咒皇上的事情暴露后,王僧绰力劝宋文帝马上罢黜太子,但宋文帝优柔寡断,最后被刘劭所杀,王僧绰也因此被害。王僧绰被害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劝王僧虔逃避一下,王僧虔则流着泪说:“我的哥哥他为国家忠贞不渝,对我慈爱非常,他今天被害,我只恨不能见他一面。如果能和他同归九泉,那便好比成仙升天一样呀!”还有一次,他哥哥的儿子王俭在路上生了病,王僧虔为此担忧的废寝忘食,同行的宾客都来劝慰他。王僧虔说:“当年马援用同样的感情对待儿子和侄子,邓攸对待弟弟的儿子更超过自己所生,我的心情和他们相同,与古人的确没什么不同。王俭是我死去的哥哥的后代,不应有任何忽视。如果此儿不得救治,我便要回舟辞职,哪还有兴致出来做官啊!”大家都被他的忠义所感动。
到了孝武帝初年,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后被调回京城任中书郎,转任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孝武帝刘骏也很喜欢书法,一心想要在书法界获得很高的名誉。为此,王僧虔就很少显露自己的真实的书法水平,他常常故意用不好的毛笔书写,以此来满足孝武帝的虚荣心,孝武帝就让王僧虔出任了豫章王刘子尚的抚军长史,迁散骑常侍,又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这两个蕃王都是孝武帝最心爱的儿子。
后来王僧虔又移任会稽太守,当时南朝宋著名的奸臣阮佃夫的家在会稽,他正好请假在家中。王僧虔的宾客们考虑到阮佃夫在朝廷正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就劝王僧虔去拜访他,王僧虔说:“我的为人有自己一贯的操守,岂能曲意奉承这样的人物?如果他要对我表示不满,我便拂衣而去就是了。”阮佃夫知道后,果然在宋明帝跟前说了不少王僧虔的坏话,还让人弹劾王僧虔说:“王僧虔以前在吴兴任上,就有过许多错误行为,现经调查在他到会稽上任后,任用私人500多人,应当责承有关部门核实后予以削减。”王僧虔因此而被免去官职。不久,王僧虔又以白衣的资格兼任侍中,出监吴郡太守,又迁任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建武将军、行湘州事,继而转任辅国将军、湘州刺史。由于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所以他治下的百姓都很喜欢他。
公元479年,萧道成登基建立南齐帝,王僧虔转任侍中,抚军将军,丹阳尹。第二年,又晋升为左卫将军,他坚决辞让不接受,朝廷就改任他为左光禄大夫,侍中、尹等职仍旧。当时郡县的监狱中经常利用中药的汤剂来杀死囚犯,所以监狱的管理很混乱。王僧虔上疏萧道成说:“药汤本是用来救病的,现在有人用它来实施暴行,甚至有人用它来泄私愤。如果犯人罪当死刑,自有国家正当的执法;如果说为了治病用医也应事先启奏上级。那里有犯人的死生大事,由监狱里偷着处理的道理?我以为给囚犯治病,必须先打报告向郡里请示,找有关负责人和医生共同会诊确认;偏远的县份,则由家人来省视后,再作处理。这样可以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萧道成采纳了他的建议。
萧道成也很喜欢书法,有一次和王僧虔比赛后对他说:“谁是第一?”王僧虔说:“在人臣中我第一,在皇帝中陛下您是第一。”皇上笑道:“你真算是善于为自己谋划了。”王僧虔和萧道成的这个故事,经常被用于现代管理的培训课程中,在现代的沟通理论中,有一种定律叫做古德定律,它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来的。定律的内容是说成功的沟通,是靠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来完成的。在上面的故事里,萧道成提出的这问题是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而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中国的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而萧道成既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又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堪称是中国古代君臣沟通的千古佳话。
王僧虔一生为官清简,无所欲求,也不经营财产。齐世祖萧赜做皇帝后,王僧虔由于患风疾打算上表请求解职,正赶上世祖任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有一回,王僧虔和少年时代的朋友随从及宗族的人聚会,有客人相面说:“王僧虔的爵位最高,官可以做到三公,其他人都赶不上呢。”后来他果然被授予三公,王僧虔对兄子王俭说:“你在朝中受到重任,不久将会享受三公一级的待遇,我如果再接受这个职位,一门中便有二个高级大臣,实在可怕呀。”于是坚决辞让不接受,世祖知道原因后也就批准了他的请求。宾客中有人问他坚决辞让的动机,王僧虔说:“君子担心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是担心没有宠幸。我衣食满足,荣位已过,只惭愧平庸浅薄没什么好报答国家的,岂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在官职上遭人指骂呢?”后来他哥哥王僧绰的儿子王俭成了朝廷的宰臣,他建造了长梁斋,规模稍有过分,王僧虔看了就很不高兴,怎么也不肯进他的门,王俭就立即将此斋拆除了。公元485,王僧虔去世,死时六十岁。朝廷追赠他为司空,侍中仍旧,谥号为“简穆”。
因为王家人对教育的重视,所以王僧虔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南朝有名的书法家。他的长子叫王慈,七岁时,外祖父江夏王刘义恭将他带到正厅,拿来各种宝物,让他随意取拿。王慈只拿起一张素琴画的孝子图。王慈十岁时,和跟他一般大的小孩蔡约到寺庙去拜佛。正赶上和尚们在佛前忏悔。蔡约调戏僧人说:“众位僧人今天在这里干什么呢?”王慈应声答道:“你这样不懂礼仪,怎么去振兴蔡家的宗门?”。还有一次谢超宗看到王慈学习书法,问他:“你的书法与王僧虔比较怎么样?”王慈答:“我的书法和家父比较,就象拿鸡跟凤凰比一样啊!”谢超宗自讨没趣。王慈的墨迹有《柏酒帖》、《汝比帖》等存世。王僧虔还有一个儿子叫王志,也是为人笃实谦和,善草隶,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作为了学习的摹本,代表作有《喉痛帖》。
据说到了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家的后人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武则天在武成殿展示给群臣看,然后命中书舍人崔融做了《宝章集》,以记录这件事情,并把它赐给了王方庆。唐摹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在唐代被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后来到了南宋时,文学家岳珂写了一首叫《万岁通天帖赞》的诗歌颂此事,后人就把《宝章集》叫做《万岁通天帖》了。《万岁通天帖》后来传之于世的都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最后仅存王羲之等七人的十帖墨宝,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剩下的十帖是:王羲之的行书《姨母帖》;王羲之的草书《初月帖》;王荟的行草书《疖肿帖》;王荟的行草书《翁尊体帖》;王徽之的行书《新月帖》;王献的行楷《廿九日帖》;王僧虔的行楷《太子舍人帖》;王慈的行草书《柏酒帖》;王慈的草书《汝比帖》和王志的行书《喉痛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