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小说 > 报恩般若地 > 六祖一生践行报恩

六祖一生践行报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六祖一生践行报恩

2018-04-15 作者: 洪三泰

六祖一生践行报恩

回报父母恩的思想,贯穿了惠能的一生。Www.Pinwenba.Com 吧如果说惠能小时候挑柴卖柴养母,是孝顺母亲的一种朴素的思想,那么他对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作了最杰出的发展而创立禅宗之后,又回归故里,则是报恩的圣洁升华。

叶落归根,这是真理,也是情理。

《六祖坛经》中记载说:“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众门人问道:“大师从此走了,早晚能回来看我们吗?”

惠能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叶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作为大师的惠能,他能遵循这自然规律,很自然地寻求归宿于故里,的确难能可贵。

惠能归故里早已有计划。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大师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建报恩塔也好,归新州也好,都是惠能事先计划好的。为了达到回归故里的目的,惠能事前已做了周密的部署。

国恩寺屹立着,看云去云回。六祖永远走不远啊!

惠能最后归故里的历史形象,不会消隐。它显示了浓烈的世俗色彩。

自始至终,六祖都强调人本主义。传统的佛教总是以宣传佛本位的,而六祖则是强调活生生的人为本位。学佛修身,强调的是发挥人类自身的能动作用。六祖的入世主张十分明显,他的禅学注重入世,主张功德自度和度人,这是六祖禅宗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与儒家思想注重入世是一致的。

此外,惠能强调顿悟,正所谓“一悟至佛”,这使平凡老百姓也得以修行。这是六祖以下层人民为本的体现。他出身于中国边陲流放地,是汉人与土著的混血儿。以卑贱的樵夫身份,向传统观念挑战,下贱人也能在当世成佛。明万历年间,号称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憨山德清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卢公起于樵斧间,是以佛法也自唐始盛,其根植于新州,畅于法性,浚于曹溪,散于海内,是知文化由中国渐被岭表,而禅道实自岭表达于中国“,这就说明了唐代岭南尤其是新州在岭南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成就。

惠能回归新州了,历朝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文章。明朝新兴县知县王民顺在重刻《坛经》的跋中说,“龙山为禅宗第一禅林,世人宗师教于天下者,不若南华之为盛,但不若龙山之为真。师起家于新兴而归禅于龙山。”若言禅宗,不涉龙山,“犹如饮水者不知其源,拔木者不知其本矣!”

这就是龙山为报恩地的有力佐证。

到了清朝,陈在谦在《重刻〈坛经〉跋》中说:“《坛经》为六祖谈道之书,犹吾儒之《论语》、《孟子》也。六祖自受黄梅衣钵,披薙于河林,开山宝林而归根于龙山,龙山为六祖故居,先人坟墓在焉,唐敇曰:“‘国恩寺’,龙山者地名也,六祖之于龙山犹孔子之于阙里,孟氏之于邹峄也。”

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说得很有激情:“有禅有文化,无禅无文化,中华禅文化已成为人类宝贵财富,造福兆民,光辉千秋。溯其源头,端在曹溪,而曹溪之发祥于归宿又在新兴之龙山,盖为六祖之诞生与圆寂地也,伟哉,惠能!大哉,曹溪!大哉,龙山!”

六祖惠能于唐仪风二年(公元677年)从广州法性寺到韶州宝林寺,在这里弘法30多年,得法弟子有43人,后来便形成了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个宗支并七个法系,称为“一花五叶”,或“五家七宗”。

六祖殿内供奉着六祖真身,是该寺最珍贵的佛教圣物,殿前有楹联:“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

释如禅的《〈六祖坛经〉研究》序记载着许多六祖回到故乡的故事。他说六祖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以个大大的“圆”:“六祖惠能新兴降生、黄梅求法、东山密授、隐遁潜行、法性启幡、曹溪卓锡、国恩圆寂,他的一生正好完满地在自己的故乡,画出了一个大大的‘圆’!”他求法、弘法半个多世纪之后,于公元713年9月,回归新州国恩寺,一直到公元713年8月圆寂,再也不曾离开。之前,他老人家也心系国恩,情寄法脉。

《历代法宝记》记载:至景云二年,命弟子立楷,令新州龙山造塔。至先天元年,问塔成否?答:成。其年九月,从曹溪僧立楷、智海等问和尚:已后谁人得法承后,传信袈裟?……

六祖自黄梅南返以后,一直在辛勤地报恩。笔者作如下概括:

父母坟前行礼拜,默念父母如山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