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捷报传京师 洛南。 随着天下人的注意力都看向了北方入侵的金夏身上,两个多月来,芦盛清除了徐国忠在京外的残余势力,笼络了洛南的世家,并开仓放粮一个月,总算是稳固住了洛南的局势。 现在的洛南,只有一道声音,那就是芦盛的声音。 稳固了内部的局势后,芦盛动了向外发展的心思。 芦盛的野心勃勃,要不然也做不出这等弑父废帝之举,区区洛南,偏居一隅,如何能满足芦盛。 自从三千年前,这中州大地归为一统后,接下来的三千年时间里,虽然改朝换代无比之多,也不大乏如今这样的乱世,但最终都还是归为一统了。 因此在后世之人的眼中,但凡有点野心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一统的目标。 而芦盛打算先取西凉,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 而如今也是好时机。 其次,陛下曾下旨号令天下出兵抵抗外敌,可羌族却阳奉阴违,目无朝廷、目无陛下。 最后,那就是这次朝廷命天下诸侯出兵抵御金夏。 皇宫的金銮殿上。 羌族虽然响应了,但完全就是作秀,只出兵数百,而且这数百人都没有到青州去。 西凉的羌族虽然与陈墨结盟了,但现在陈墨正在跟金夏对抗,根本帮不了羌族。 文武百官分离左右,商议着出兵西凉的事。 所以芦盛对羌族出手也有借口。 总之芦盛出兵西凉,可谓是名正言顺。 此言一出,其余五部也是纷纷上奏,请求出兵讨伐西凉。 “微臣附议。” 虽然如今的朝廷是芦盛一个人说了算,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一下的。 所以他的心思也完全没放在朝堂上,目光一直注视下太极殿外的御道,期盼着这朝会快些结束。 被强行推上帝位的永安帝在龙椅上正襟危坐,是看起来是能彰显帝王之威的朝会,永安帝是一刻都不想上,毕竟什么事都不是他所能决定了,这种提线木偶的滋味可不好受。 最后,上次淮王起兵谋反,羌族也参与了。这种种罪行,羌族其罪当诛九族,因依臣之见,该出兵讨伐羌族,扬陛下、朝廷之威,望陛下恩准。” 一时间,文武百官纷纷出班奏事,附议之声不绝于耳。 以前当闲散王爷的时候,那可自由、威风多了。 其次,西凉羌族也参与了之前的勤王大军,被徐国忠的“伪朝廷”定义为了反贼。 被芦盛提拔为兵部侍郎的慧成先出班列,朗声道:“陛下,微臣慧成启奏。自陛下登基以来,西凉洛南不及三百里,可羌族却至今没有派人来朝拜,觐见过陛下,眼里无君无父,此乃大不敬。 永安帝习惯性的看向芦盛,轻声询问道:“此事相国怎么看。” 听到永安帝的话,下方坐着的芦盛站起身来,上前一步,恭声道:“如今时局动乱,天下诸侯皆是狼子野心,不尊朝廷,未防止社稷动荡,陛下可出兵讨伐西凉,借此以扬陛下之威、朝廷之威,以震天下。” “那出兵讨伐西凉,扬朝廷威名一事,朕.就全权交给相国了。”永安帝道。 “臣领旨。”芦盛道。 “陛下英明。” 慧成以及文武百官纷纷躬身,就在永安帝要喊诸卿平身的时候,忽而外间传来一道铜钟声,那是大宋皇朝的凯旋钟,每当有捷报送往京师,便要敲响此钟。 这是太祖时期就定下来的规矩。 与此同时,洛南城中,一匹黑色战马正朝着皇宫疾驰而去,街道上的行人连忙躲避,马上的神勇卫士卒面颊红扑扑,鬓角额头满是汗水,但仍是以声嘶力竭的沙哑声音,大声吼叫道:“捷报,官山平原得胜,平庭县侯首战告捷!”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街道两旁百姓的注意,纷纷伸长脖子看向马上的那名甲士。 “官山平原得胜?这官山平原是什么地方?” 一酒馆里,一名食客询问旁边的人。 旁边的人摇了摇头,忙问起了就在记账的掌柜。 酒馆里的消息颇为的流通,作为掌柜此刻放下账本,笑道:“官山平原,那是青州与高州的接壤之地,当初不是有人议论,平庭县侯若对上那群蛮子,第一仗会在这官山平原打起来吗,现在看来,咱们这位侯爷,这是打胜仗了。” “平庭县侯?可是那个大败淮王,夺了淮州,抢了淮王妃的那个的年轻侯爷?” “就是他。” “我的个乖乖,怪不得,听说那卫将军梁玄都死在这位年轻侯爷的手上,那可是上三品武者,区区金夏蛮夷,如何是这位侯爷的对手。” 洛南与金夏相隔万里,洛南的百姓不知金夏如今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所以对金夏的看法,还停留在四百年前。 “掌柜的,今日在座的酒水,由我们赵公子买单。” “谢赵公子。” 此刻,洛南城中也几乎议论纷纷,欢腾无比。 这打败的可是外族,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扬的可是大宋的威名,他们做百姓的,也感到脸上有光。 而金銮殿外的御道上,神勇卫士卒在一名太监的带领下,徐徐的走进了金銮殿。 “何处的捷报?” 随着神勇卫士卒一进来,就有大臣连忙问道。 神勇卫士卒没有回答,而是在太监的引导下,也是对着芦盛点头示意了一下,方才拜见了上首的天子:“陛下,侯爷领兵在官山平原大破金夏,首战告捷,斩获投降于金夏的叛徒,侯爷特命属下将此叛将胡曙的头颅献给陛下,并祝陛下洪福齐天,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勇卫士卒将装有孙曙的头颅的匣子双手举过头顶。 一旁的太监接过后,朝着前方走去,但并不是直接就拿给永安帝看,而是先给了芦盛看。 随着匣子打开,顿时一股恶臭扑面而来。 虽然进行了防腐处理,但如此炎热的天气,头颅已经开始腐烂,好在面目还有。 芦盛捂住鼻子看了一眼后,太监才把匣子盖上,呈了上去。 永安帝连忙摆手,说相国既然看过了,那朕就不用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