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一次击溃不了也会回师,然后整顿兵马第二年再来。
而此时的突厥等草原民族之所以比较好推,不像的后世的契丹,蒙古那样的难缠,除了大唐铁骑举世无双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时的草原民族没有占据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半耕半牧的地方。
仅仅依靠放牧而不进行的农耕的草原民族,就像是无根之萍,有没有坚固的城寨,没有持久力,推起来比较容易。
有人若是不信的话可以拿此时的高丽做比较,高丽的军力不见的有草原的那些游牧民族强,但大唐却前前后后打了二十年,方才将其国力耗干,将其降服。
而后来的契丹蒙古等之所以那样的难缠,就是因为儿皇帝石敬瑭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了出去。
使得游牧民族得到了足够多的耕地,以及会种地的汉人……
王庆思维发散的有些厉害,不过倒也不是废话,而是为了说明吐蕃的强势崛起对唐朝军制的影响。
吐蕃不同于突厥等游牧民族,他们有足够的耕地去耕作,而且幅员辽阔,兵强马壮。
严重威胁了大唐对西北方的经营。
对待吐蕃,没有办法做到如同其余游牧民族那样一举击溃,所能做的便是屯兵河西、陇右相互攻防。
这样一来就需要很多的兵马常驻,而半农半兵的府兵制显然就不再合适,于是节度使制度便应运而生。
节度使制度出来之后,府兵制也就名存实亡了。
唐玄宗中后期,之所以明知李林甫杨国忠的德行,还依然要长久的任命他们,并且不断的扩大宰相的权力,便是为了制约因为吐蕃崛起而设立的节度使们。
想要制约这些权力极大并且拥有强横实力的地方军头,一个老好人的宰相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以及专权乱国的杨国忠也应运而生。
可以说,唐玄宗的这一手玩的很玄,不过他凭借着他极高的政治智慧,还是安稳的渡过了几十年,并且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到最繁盛。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随着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这个他努力维持的平衡终于不复存在了。
安禄山起兵,二十七天从范阳(北京)往南打到陈留(开封),奔袭八百里。
而后安禄山前锋铁骑往西沿着黄河快速推进,占领荥阳(郑州)而后于虎牢关大败封常清,于洛阳再败封常清,从陈留出发到占领洛阳,不过用了七天。
而后封常清带领溃兵一路往西奔走,至陕郡与高仙芝汇合,二人商议一番之后,以‘陕郡破败,无有民夫,难以守卫’等为由,带兵撤往潼关。
于是安禄山军,两天之后得陕郡。
也就是说从陈留到直逼潼关安禄山不过用了九天时间。
同样八百里的距离,安禄山从范阳南下,沿着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还用了二十五天,而现在从陈留前往潼关一路上各种关卡和城市,还有十万大军顶着,只用了不到十天……
而一开始,唐玄宗给出的作战计划却是令封常清于洛阳滞留安军半个月。
高仙芝于陕郡滞留安军二十天往上,为东进山西的朔方军赢得侧面攻击的时间,而他们却只维持了九天……
到此时,中央与地方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已经重重。
再加上哥舒翰带领陇右、河西之兵前来,李隆基担心他与封常清、高仙芝合为一处之后,会严重威胁朝廷,所以便提前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处死。
事实上,此时哥舒翰部下就已经有很多人提议在驻守潼关之前,陈兵一万在长安外,直接兵谏先将杨国忠弄死。
不仅是他们,京中以及各个地方也是铺天盖地的要求惩处杨国忠以及其党羽,并且任命一直被唐玄宗关起来的太子等诸王。
宰相是皇帝权力的外延,也是李隆制约地方节度使的最大依仗,如果杨国忠被处死,就代表着皇权会被大大的削弱。
太子等人被放出,对于李隆基来说也是极大的分权。
依照唐玄宗的性子,自然是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所以权衡之后,就在哥舒翰还没有与封常清、高仙芝二人碰面之后,提前出手将二人处死,用来震慑那些不停给他施加压力各地军方。
并且将他二人约两千多一直舍不得用保存下来的精兵收归自己所有,由忠于皇帝的将领李希光统领,用来牵制哥舒翰,不让他们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