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火车到了郑阳的时候,谢春风已经能做一套动作了,各个动作之间也非常连贯,虽然中途还略有些不熟练,但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春风啊,一定要记住,在比赛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要做一遍动作,到比赛里,你就不会为自己的状态担心了。”沈洋叮嘱说。
谢春风坚定的点点头,“放心吧,我记住了。”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运动科学研究所。
罗瑞、琼恩以及其他几个同事,正在针对刊载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关于人体肌肉恢复与协调运动”文章,进行反复的变理论证。
这是他们第三次进行针对性论证了。
十天以前,罗瑞看到了沈洋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就想在其中找问题,可一直读到文章最后,他都没找到问题,反倒觉得文章的论点很新颖,从另一个方向阐述了人体肌肉恢复相关理论,之后他来到研究所,就开始和同事进行讨论,连续好几天,也没找到问题。
最终,他们不得不做出肯定:“这篇论文从原理到结论都是正确的。”
他们惊讶的地方也在这里。
像是这样一篇有运动医学新颖发现的文章,完全有资格在世界一流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呢?
他们也只能用‘对方是中国人’来解释。
这篇文章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原来人体肌肉还可以有这样的恢复方式,虽然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暂时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要求,但科学要发展,理论也需要完善,过去几天,他们都在反复对此进行讨论。
“如果肌肉的协调运动,能促进受损的肌肉加快恢复,那么制造一些电磁和人体肌肉的共振,是否就能加快恢复效果?”年轻的琼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如果制造电磁和人体肌肉的共振,能够加快肌肉的恢复效果,那么这种理论就有可能应用于实践。
接下来他们就开始对此进行讨论,还邀请了物理学老教授斯洛夫参与进来。
可一个理论性问题,想要讨论出结果,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他们讨论来讨论去,一起研究了很长时间,查找了大量相关理论资料,最终还是没有得出结果。
“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被局限于一个观点上!”罗瑞提到了关键,“我们只知道这个结论,但能得出结论,就肯定会有很多相关拓展研究,那些我们全都不清楚,这样讨论下去,根本不会有结果!”
“那我们去找这篇论文的作者?”
“怎么找?”
“或许能问问这家杂志社,他们肯定知道是谁投稿的,到时候我们邀请他,来参加下下周的全美运动医学会议。”
“邀请一个中国人?你疯了吧?”
“中国也有出色的运动医学专家,我们不应该排斥他们……”